新冠疫情,暴露了環保行業的一大短板
發布日期:2020-02-26 瀏覽次數:323
01
一次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,暴露出很多問題。
就像湖北省紅十字會,平常少量處理一些公眾捐款捐物什么的,可能沒啥問題。但疫情一來,物資爆炸性增長,還用老辦法人工去分,就有點緩不濟急了。結果問題爆發,引發輿情,鬧出很大亂子。
最終,還是得靠引入九州通這樣的專業公司,采用智慧化、大數據的方式,提高工作效率,才能搞定。
其實,環保行業和紅十字會也有點像,傳統,人力密集,技術更新慢。以“活性污泥法”為例,都是100年前的技術了,現在竟然還作為主流工藝在用。縱觀其他行業,可能沒有哪個行業的主流工藝還停留在100年前吧。
疫情來了,問題也隨之而來。過分依靠人力,但人力就需要防護,需要在現場。如果能早點實現遠程操控、自動操控,疫情的影響可能就會小很多。
02
過去,環保行業其實也談論過智慧化的話題,大會小會都在說,但說得多,做得少。
去年底,“華為跨界進入環保行業”的事曾經引發很大關注。華為當時中標了一個4.5億的環保項目,其實就是一個智慧水務項目,華為擅長的也是“智慧”,而不是“水務”。更早時候,萬科還中標過一個1.9億的水質監測數據服務項目,也是更偏重“智慧”。
其實在環保行業以外,“智慧化”早已成為一個大趨勢,什么智能制造、智能城市、智能駕駛……大勢之下,環保行業不可能原地踏步。
即便在環保行業,有些前瞻性強的企業也早已動作起來。北控水務、桑德環境、興蓉股份、華電水務……都已有所布局。華為和萬科跨界涌入,只是這一歷史大勢中的一個里程碑,一次標志性事件而已。
03
這次新冠疫情,再一次提醒我們,智慧環保真的要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。
很多環保企業,疫情期間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都表示,未來要提升智慧化水平,說明這已是行業共識。
北京金控數據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斌表示,智慧環保會大致分成2個層面,一是在底層裝備層面,通過自動化控制系統、污泥運輸監控系統等,實現無人操作;二是在高層管理層面,也可以通過一些專家系統、遠程監控應用等,把管理人員的數量減下來。畢竟,管理人員屬于知識密集型,數量本來就少,培養也不容易,薪資成本還高,一個管理人員的薪水可能相當于好幾個操作工人的總和。萬一是個“90后”,稍有風吹草動就要辭職,還容易造成人力管理的麻煩。
智慧環保的推進,還有一個重要問題是它的“性價比”。短期看,它的確會帶來很大的一次性投入。但長期看,它可以節省人力成本,優化藥劑、電力的投入,保證出水水質穩定達標,甚至還能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,這些都會提高企業長期的收益。
當然,智慧環?,F在可能還不完全成熟,就像楊斌說的,沒有哪家企業,拿出一個方案就能成為行業標準。
不過,在一些細分領域,有的模塊則已經非常成熟了。比如安防、園林綠化、自動監測,都是在其他領域已經應用成熟的東西,拿過來就能用。
主要的短板,就是環保專業方面,還需要更加專業的專家系統、智能控制系統,以及把方方面面的應用,集成到環保行業上來。畢竟,這個行業有著它自己特定的管理模式、組織架構和技術路線。
04
不管怎么說,智慧環保都已是大勢所趨了,未來將成為企業的“標配”,跟不上時代的則有可能被淘汰。
這次疫情的出現,則有可能加快這一速度。
楊斌說,環保企業很多都采用預算制,所以真正智慧項目落地的高潮可能要等到2021年了。不過,不排除某些市場化程度高的企業,今年就會加快進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