規模多大?龍頭有哪些?一文了解水泥窯協同處置危廢行業現狀及發展趨勢
發布日期:2019-11-12 瀏覽次數:484
摘要:隨著我國工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,工業危廢的產生量與日俱增,如果這些危廢得不到安全有效的處置,勢必會嚴重污染環境和危害人類健康.傳統的危廢處置工藝,已無法完全滿足日益凸顯的危廢處置產能缺口.因此,尋求科學、 合理的危廢處置方式,實現危廢的"減量化、無害化、資源化",是當前環保領域亟需解決的課題。
近年來, 隨著環保法規的陸續施行、危廢政策的不斷完善以及環保督察和環保執法的常態化,促使我國危廢產生量高速增長。根據2018中國統計年鑒,2017年全國危廢產生量6936.89萬噸,較2016年增加1589.59萬噸。我國傳統的危廢處置工藝———焚燒和安全填埋, 因其各自的局限性已無法完全滿足日益凸顯的危廢處置產能缺口。近年來, 水泥窯協同處置危廢工藝以建設周期短、投資少、運營成本低及不產生飛灰和爐渣等優勢,已引起眾多水泥和環保企業的關注,在危廢處置領域發展迅速, 已成為傳統危廢處置工藝的重要補充。本文重點闡述了我國水泥窯協同處置危廢行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。
1 我國水泥窯協同處置危廢行業現狀
截至2019年7月,我國已取得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的水泥窯協同處置項目75個(不含港澳臺地區),分布于25個省份或直轄市,核準規模462.52萬噸,占全國核準規模(2019年1月31 日統計數據8696.2 萬噸) 的5.32%,平均處置能力6.17萬噸/個, 具體項目分布情況見表1。
根據表1知,核準規模前五的省份分別為陜西、浙江、廣西、福建和河南, 合計核準規模占全國水泥窯協同處置危廢總核準規模的57.17%。目前,廣東、上海、黑龍江、寧夏、甘肅和西藏6個省市仍無已投運的水泥窯協同處置危廢項目。
水泥窯協同處置危廢項目操作模式主要有三種:
1) 水泥廠自主投資運營模式;
2) 環保公司與水泥廠合資合營模式;
3) 環保公司獨資運營模式。
目前,我國水泥窯協同處置危廢項目中75%采用自主投資運營模式,18%采用環保公司獨資運營模式, 僅有7%采用合資合營模式。由此可見,行業主流模式是自主投資運營,而另外兩種合作模式占比較小的原因除了水泥廠的意愿外, 還受到合作各方的股權劃分、利益分配、風險分擔等一系列復雜問題的影響。當前協同處置企業中,不考慮在批、在建項目能力,海螺創業依托海螺集團和堯柏集團分布在全國的水泥生產基地,以16個項目合計經營能力132.86萬噸/年排名全國第一;紅獅以10個項目合計經營能力83.4萬噸/年排名第二;金隅冀東以13個項目合計經營能力48.5萬噸/年排名第三。這三家企業合計項目總數39個,占比全國協同處置危廢項目的52%,合計經營能力264.76萬元/年,占比57%, 逐漸形成以海螺創業、紅獅和金隅冀東為首的行業龍頭企業。
2 我國水泥窯協同處置危廢行業發展趨勢
2.1 協同處置能力快速釋放
我國有1700余條水泥生產線,預計有200~300條符合協同處置危廢項目建設條件。當前已取證項目75個,在批、在建項目近100個,整個行業處于爆發期。2017年,新增協同處置危廢項目19個,新增產能104萬噸/年;2018年,新增項目26個,新增產能166萬噸/年, 產能已開始加速釋放。預測至2020~2021年,水泥窯協同處置危廢產能將翻一倍。
2.2 更多水泥集團進軍協同處置危廢領域
目前, 行業三甲分別是海螺創業、紅獅和金隅冀東, 三家企業總產能已超過整個行業產能的一半。隨著環保政策的引導和危廢行業的火熱,中國建材、臺泥、葛洲壩、華新、華潤、山水等大型水泥企業集團已進入或正在進入協同處置危廢領域,未來行業三甲的排名將面臨后來者的不斷挑戰和沖擊。
2.3 協同處置能力分布更均衡
我國已有25個省份或直轄市的協同處置危廢項目已投運。但是,產廢大省山東和江蘇的協同處置能力與其產廢量嚴重不匹配, 兩省未來發展潛力巨大。此外,暫無協同處置危廢能力的廣東、甘肅和青海三省,已有多個在批、在建項目。隨著這些地區不斷發展, 協同處置危廢項目陸續投產,我國水泥窯協同處置危廢產能的分布將更加均衡。